ESG动态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关山飞越——紫金矿业坚持创新推动发展记实
2005/06/21 42315
  依靠自主创新,穿越十几年风风雨雨,在中国矿业界一鸣惊人的紫金矿业,现在更加朝气蓬勃,气贯长虹。

科技让紫金强大

  从1993年到2004年底,一个地处福建省西南部的革命老区上杭的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资产从914万元增加到32.66亿元,增长360.3倍;年产黄金从33公斤扩大到13046公斤,增长395.3倍,年利润从63.4万元上升到63523万元,增长1001.9倍;销售收入从592万元上升到151865万元,增长256.5倍。今天的紫金矿业成了上杭经济的代名词,今天的紫金矿业成了中国矿业书写“奇迹”的新生力量,吸引了中国矿业乃至全球矿业的目光。

  截至2004年,紫金已在新疆、吉林、贵州、四川、安徽、西藏等15个省插上了自己的旗帜,共拥有20多家下属企业,实现控制黄金金属量约315吨,铜金属量约345万吨,锌金属量约60万吨,铁矿石量约18789万吨;共取得矿权64个,探矿权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项目以黄金、有色和黑色金属为主,共取得矿权64个,探矿权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项目以黄金、有色和黑色金属为主,涉及矿种有金、铜、铅、锌、铁、镍、铝、煤等领域。视觉识别字母为“ZJ”的中国现代矿业航母雏形构就!

  2003年,国际矿业公司艾芬豪公司、全球著名黄金矿业公司巴里克、国际黄金矿业5强之一的南非金田黄金矿业公司先后来到紫金矿业考察,对紫金矿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予高度评价。艾芬豪认为"紫金矿业先进的技术、卓越的企业文化、富有远见的领导三者相结合,将会有一个黄金般的未来";巴里克预言"就像10年前或20年前的巴里克一样,紫金矿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金田公司赞许"紫金山金矿的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紫金矿业是中国黄金业界最好的合作伙伴。" 2002年,国际著名的SRK国际矿业咨询顾问公司评价紫金的环保“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做世界级的宣传,向国外同行推广优秀的环境治理。” 在科研领域,一个个重量级的科技成果闪烁着光芒扑入眼帘:《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金矿成矿地质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获国家经贸委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福建省上杭“紫金山式”大型铜矿床的发现、研究等勘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贵州水银洞难处理金矿常压化学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研究及工业化应用》项目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紫金低品位金矿的利用和湿法冶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共有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奖,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拥有4项发明专利和多项新型实用专利。国家人事部2001年批准成立黄金行业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紫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面对紫金矿业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科技成果,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挥笔写下“科技创造紫金”。

白纸描绘紫金宏图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认为:具有半垄断性的矿业虽然存在激烈的竞争,但竞争是有限的。矿业产品的竞争主要是资源条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成本的竞争,用普遍的技术原理结合矿山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非常重要,符合矿山资源工艺路线的创新将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十二年前,紫金矿业在中国矿业发展进入大变革的“前夜”急促上马,挂上的牌子还是“上杭县矿产公司”。当时的上杭县是国家贫困县,拿不出钱来,只是给了这块牌子,支持开发紫金山金矿。

  这个时期,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矿业普遍存在资源枯竭、包袱沉重、发展乏力的状况,即使经营相对较好的企业,也感到前途未卜,很多人认为矿业是“夕阳工业”。

  就在这个非常时期,陈景河主动请缨,当上了很多人并不看好的上杭县矿产公司的第一把手。1982年,陈景河福州大学毕业后,就和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的一批地质工作者一起,来到了他心仪已久的紫金山。他们来到山高路险的紫金山后,顶着烈日寒风,啃着馒头面包,在一片荒芜的大山中对紫金山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普查。

  从1984-1994年,国家投入6000多万元,对紫金山金铜矿进行历时八年的地质勘查,铜矿详查储量达116万吨,批准的金矿详查储量为5.45吨。

  随着1993年紫金山金矿上马建设,紫金山金铜矿开始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上杭县是革命老区贫困县,当地政府对紫金山金铜矿开发带动经济发展寄予厚望。巨大的资源量就在眼前,但按照当时的传统方式去开发,得出的结论是“风险大、难以开发”。

  国家投入巨资、耗时11年地质勘查的紫金山金铜矿的开发前景居然出现令人沮丧的结论,时任上杭县矿产公司总经理的陈景河当时的心情难以平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取得重大勘查和科技成果的紫金山金铜矿竟然没有开发价值!

  陈景河还清楚记得,从上紫金山勘探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地质勘查中。

  陈景河当时住在紫金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他们早上七点出发,晚上七点回去,回去时要把二、三十斤重的金矿石样品背回家。一个星期这样跑,大家又苦又累。后来,他们干脆住在山上的一个庙里,一住就是两个月,条件艰苦到有时二十几个人一天只有一桶水。

  当时的地质普查技术还比较原始,他们爬在悬崖峭壁上,用皮尺对50米一个剖面一个剖面进行测量。有时候,他和伙伴们的生命就悬挂在山顶悬崖的那几颗树上…… 陈景河他们不懈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从山上古代采金留下的老硐中提取样品,竟然发现了金矿化!不久,他们发现并证明:在海拔1138米的紫金山主峰附近,有一个面积437平方米的金矿区!当时谁也想不到,后来这里竞成了中国最大的黄金矿山的“母地”。

  从这一刻开始,一种特别敏锐的直觉和预感象澎湃的海浪一样一阵阵冲击着陈景河:紫金山的大开发的锣鼓就要敲响了,一个对中国黄金行业,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就要启动了!

  从这一刻开始,陈景河就在近乎白纸的紫金山上描绘着紫金矿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紫金山金矿的评价“突围”

      1984年,他结合紫金山的地质构造特点,大胆提出了紫金山“上金下铜”的推断,显示了在地质科研方面的锋芒。他原来的工作单位——福建省地质科研所认定了他在地质科研上必将成“大器”,就给他分配了在当时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套房子,而上杭县的领导此时也看准了他在地质勘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智慧和天赋,认定他是开发紫金山的最佳人选,就向陈景河发出了由他主持开发紫金山金矿的诚挚邀请。是留在省城,还是选择条件艰苦的紫金山去成就紫金山“金色”事业?他选择了后者。

  为了使金矿尽快上马,尽快取得效益,为老区经济建设作贡献,陈景河绞尽脑汁。面对矿山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既要节省资金,又要发展的现实,陈景河没有退缩。他的心里十分明白:现在没钱也得尽快见效益,不能拖,不能等!陈景河心里升起一股白手起家、科技创新的豪气。当时,按设计部门的设计,采用全泥氰化提金工艺,金矿第一期工程建设投资至少要2900万元。这2900万元从哪里来?如果向银行贷款,那么,即使两年内利润翻番,也无法支付利息,企业将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出路在哪里?陈景河对他的伙伴鼓劲:“万事起头难,我们边走边想边干!看看能不能搞搞科技创新,要节省钱、更要促发展。” 陈景河带领一帮技术人员,通过对矿石可选性能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工艺路线的反复比选,陈景河发现,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新兴的堆浸法提金技术,对于按照常规选矿技术不能盈利的低品位矿山非常适用,具有投资省、生产成本低、易于掌握等特点。陈景河心中一亮:对,这个工艺不是很适合我们吗?他马上提出“第一期工程建设采用堆浸提金化工艺建设年处理5万吨矿石的生产规模”的思路。当时有专家认为,要在多雨的南方搞堆浸选矿,效果肯定不理想,陈景河提出这一思路,立刻在国内同行中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中国黄金矿业界“敢吃螃蟹第一人”!紫金人说干就干,硬是在地处南方气候多雨、地形条件恶劣的紫金山,成功地应用了该技术。结果让人吃惊:紫金人只用了700多万元,就完成原计划2900万元第一期工程建设,首开中国南方堆浸提金的先河,生产能力还超过了原设计部门的一倍。从此,紫金山金矿的开发一炮打响,接下去的建设发展就如离弦之箭,一发而不可收。

  紧接着,陈景河带领伙伴们认真研究分析紫金山金矿低品位、大矿量等特点,又搞起了“重选+堆浸+炭浆联合工艺”。结果表明,该工艺使选矿综合回收率达80%,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处理量大等优点 。之后,陈景河马不停蹄,带领科技人员进行一个又一个科技攻关,实施了金矿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技术改造,将生产规模成倍成倍地扩大。

  经济地质学理论认为,对矿床的认识和评价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参数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技术指标是为经济评价服务的,企业对矿床的评价和开发,不是为了取得某些技术指标,而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指标。作为紫金山金铜矿开发的“总设计师”和“领头人”,陈景河深感探索技术创新的“拐点”对紫金山金铜矿开发建设的兴与衰的决定性影响。正是这一理论,才使评价紫金山金矿的方法论从旧模式中成功“突围”,评价紫金山金矿终于迎来了“拐点”。

  从此,过去传统、僵化的工业指标和评价方法就退出了评价紫金山金矿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地质理论。

  多年来在紫金山从事矿床勘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博采中外地质知识所形成的敏锐判断告诉他:运用经济地质理论评价紫金山金矿,或许会有一个重大的发现! 运用经济地质理论和矿床成矿规律的再认识,根据经济法则重新制定了矿床工业指标,组织科技人员对紫金山金铜矿进行大规模补充勘查,新发现的矿体规模超过原控制的矿体,运用经济法则重新制定矿床工业指标,研制与国际接轨的距离平方反比法(IDS)矿床储量计算和评价软件,表明紫金山金矿在现有市场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