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动态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科技创造紫金
2004/11/22 44936

(《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1日第十四版登)

     提起福建省上杭县,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立刻会想到古田会议,想到革命老区。讲革命历史,上杭人当然自豪,讲现实发展,他们同样充满信心。别的不说,单说紫金矿业,它由一个身陷困境的县属小企业发展到如今的大型企业集团,为同行瞩目,令业界惊奇,被称为“来自红土地的黑马”。 10月16日,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十几位国内冶金采矿行业的知名专家千里迢迢赶到山高路远的上杭县,他们不是去休闲度假,而是郑重其事参加紫金矿业集团第三次科技大会。 一个企业三次召开科技大会,说明它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但这些年很多企业都打科技牌,紫金此举到底有多少实质内容呢? 与会代表都拿到了一包材料,其中有一本厚厚的科研论文集,翻开一看,嗬,论文数量不少,探讨的问题非常专业。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紫金进行过四次技术改造,目前有矿冶设计研究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大研发基地,取得的科研成果有上百项。笔者并非内行,不敢妄加评论,但从院士、专家们的言谈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科技创造紫金。 “紫金矿业实现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在于集团公司有一个坚强而有魄力的领导班子和先进的管理机制,在于公司领导层对科技高度重视的战略眼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邱定蕃说,“紫金创业之初就在科技开发上下了大力气,从全国各地汇聚了二大批科技人才,与国内许多著名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产出不少有分量的科研成果。” 紫金集团的当家人陈景河告诉笔者,与会的很多专家学者都不是第一次来紫金了。近年来,院士、研究员、教授、博士频频往上杭的大山里跑,而陈景河也带着科技人员频频往全国的科研院校跑,跑出了信息,跑出了点子,跑出了效益。 “我们的科技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专家意见,却不一谓言听计从。专家把技术关,企业算经济账;二是要让技术创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科研成果放在抽屉里等着报奖。”陈景河说,“科技创新是企业成功的核心经验,是未来发展的灵魂。在紫金人的观念中,普遍的科学原理与客观实际的完美结合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寻求最恰当的路线、方案和模式的过程,一句话,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效益,就是最好的创新。” “紫金是国内矿业单位工作人员向往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古德生说,科技成果的发明和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紫金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为人尽其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紫金人认为,科技探索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应该允许失败。对科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失败,他们实行免责制,营造“成绩归科研人员,责任由领导来坦”的宽松氛围,放开了科研人员的手脚,激发了大家的创造热情。他们还设立了自己的科学技术奖,定期表彰奖励一批成绩突出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功臣,在集团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些“时代先锋、科技精英、员工楷模”的事迹。1968年出生的科技功臣邹来昌,毕业于福建一所高校,学的是林产化工专业,来到紫金后,他敢于实践和创新,研制出多项技术,解决了生产中众多的技术难题,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湿法冶金学科带头人,去年被委以重任,担任了紫金集团总工程师。谈到自己的成长,他深有体会地说:“是公司给了我一个舞台,让我能够舞得淋漓酣畅。” 科技创新不仅给紫金带来了效益和希望,还给整个行业以启示。正如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淀佐这次在贺信中所言,紫金矿业近年来依托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矿业企业的成功之路。其低品位矿物资源利用、湿法冶金技术及工业化的科研成果,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两年前,王淀佐先生用“科技创造紫金”来概括紫金的发展,可谓一语中的。这句话就是紫金人的座右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