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动态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紫金矿业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上市二周年之际回眸创业路
2005/12/23 18996
  没有人否认紫金速度,因为她是用真实的事例以及最客观的数字印证出来的: 起点是一座紫金山,目前已辐射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福建本土、新疆、青海、贵州、吉林、西藏及内蒙等16个省(区)投资组建了20多家下属公司,拥有60多个矿权项目;并成功跨出国门,参股加拿大顶峰矿业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个过程时间跨度是:13年。

  基数是总资产351.70万元,年销售收入169.30万元,年利润总额4.87万;2004年,总资产达32.93亿元,年销售收入15.19亿元,年利润总额6.35亿元,分别是前者的936倍、897倍、13043倍。这个过程时间跨度是:12年。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属企业,到现在被誉为中国黄金行业的一面旗帜、最具发展潜力的矿业企业。对于紫金的成功,外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香港上市,更是让紫金接受了市场的考验。事实证明,紫金是广受肯定和信任的。

附:紫金矿业(2899)2005年股价走势图

     
  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具体到每个个例,呈现的却是千差万别。就紫金而言,可能首先顺序就要改,是“人和、地利、天时”。

人和—— 一群事业心强、富于创新的紫金人

  紫金的创始人陈景河多次在接受外界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紫金经营的基本理念是“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办”。他说,一些国企之所以搞不好,是因为这些国企负责人普遍把自己当作政府的打工者,一张纸的干部,经营者与企业隔着张皮。正是本着这种理念,陈景河才会放弃省府优越的条件,选择充满坎坷的创业之路;在早年薪酬很低,与企业的规模、效益大大失衡的情况下,婉拒外企高薪聘请,顶着各种压力全心全意做大紫金;在大批工程机械上山因路况不良受阻时,身先士卒地扛木头修路;在井巷工程攻关时,愿意为机电师傅打下手,拿板手、递螺丝;只要有利于企业,不管是谁,不管说的话有多么尖锐,都默默地欣然听取;在紫金山金矿开发取得巨大成功、有条件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时,选择了挑战更大的实施对外投资战略,要让紫金的旗帜插遍全国乃至全球…… 陈景河强烈的事业心、真诚而坦荡的追求,在创业之初感动了很多人,使他获得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并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拥护。在企业发展中,他的这种理念渗透到紫金的管理层,以及紫金的员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紫金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紫金人以“艰苦创业”的精神敲开了紫金山宝藏的大门,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挑战西北边陲,挑战世界屋脊……在艰苦的矿山行业中创出了辉煌的成就。

  先有非常之人,再有非常之事。换言之,人的因素决定做事的方式,也决定事情的结果。善于创新的紫金人从创业之初,就采取“无招胜有招”的策略,没有让自己拘泥于哪种固定框架,而是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采用最便捷的实现途径,渐渐地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发展模式:

  ——拿捏“七寸”,在纷乱的要素中抓住发展的关键点,于矿业企业而言,“七寸”是占有资源、选择或研发适合的工艺技术。 矿业行业有其特殊性,产品间的差异不大,品牌效益不显著,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矿业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占有资源,以及在占有资源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首要决定因素是工艺技术的选择。

  在拥有紫金山矿区这一难得的巨大宝藏后,紫金人非常爱惜。创业之初,紫金人没有受限于南方潮湿多雨、紫金山地形险要,不适合采用堆浸工艺的常规判断,而是根据紫金山金矿的矿石特点,大胆选用了这种投资额低、生产成本低的工艺。使紫金山金矿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实现开采。在之后的开发过程中,又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紫金山金矿石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重选+堆浸+炭浆联合工艺,使矿山回收率达80%以上,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工艺的改进使矿石入选品位一降再降,紫金山实现大规模露采成为可能。露采突现了规模效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紫金山金矿是全国黄金行业采选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矿山,在矿石入选品位最低的情况下,也是吨矿处理成本最低的矿山。如此良性循环,紫金山金矿的入选品位目前降到了0.3克/吨,平均品位不到0.7克/吨。加上大规模的补充勘探,一个储量仅5.45吨的小型矿山成为远景储量达200吨的特大型金矿,紫金山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山。

  可以说,正是因为核心企业——紫金山金矿选对了工艺,紫金矿业集团才有基础进行对外扩张。紫金大力实施资源扩张战略后,在后来入主开发的矿山中,均非常重视工艺技术的选择和研发。董事长陈景河曾说,大家都喊没有资源,好开采的都采了,别人开不了的在西部占的量很大。一度被人放弃的难选冶金矿——贵州紫金水银洞金矿正是采用了紫金针对该矿研制的化学预氧化技术,才得以成功开发,并取得了极好的效益;新疆阿舍勒铜矿、珲春金铜矿、紫金山铜矿等矿山亦是如此。

  “科技创造紫金”在公司广为流传。紫金矿业十分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科研项目的开展。目前,公司建有矿冶院及附属的中试基地、厦门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基地,拥有专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约120人,散布在各生产单位及后勤部门的技术人员亦不在少数。公司建立了一套科研体系,明确了项目的申报、实施及评奖程序,在科研中贯彻免责制,鼓励科研人员放手尝试。除自主科研外,公司还与8所院校和9家研究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多名专家为科技顾问。针对公司生产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这既使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转换率达到了最高,又避免了基础科研重复投资。这些科研成果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公司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企业销售额的5%,这样的投入在国内企业中已是凤毛麟角。紫金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低品位金矿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湿法冶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居行业领先地位,设立了黄金行业的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市场化管理,效益(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检验决策的唯一标准。

  矿山露天开采的采剥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土石方工程。按照矿山建设常规,需要投入大量的穿爆、铲装和运输设备,就紫金山金矿而言,投资金额超亿元。紫金矿业借鉴国外办矿模式,将此工艺外包,引进曾在福建水口水电站施工的福建华都工程公司,半闭坑后、具有较强矿山开采经验的老矿山工程力量来承担露采的剥离工程,并运用工程建设市场机制进行规范运作和管理,节约了大量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减轻了人员及管理压力。这些做法在紫金后来开发的矿山中,均得以推广。

  物资采购与工程建设,是企业成本的两个主要支出口。紫金在这两个领域中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根据不同的金额或数量,由公司监察部门牵头,分别采用询比价、邀请招标、公开招标等方式,并采用临时抽调评委的方法,选择供应商或者施工方。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紫金又逐步建立起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在整个集团范围内,推行完备的物质采购制度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管理也能出效益。这点在珲春金铜矿体现得最为显著。同样的矿山、同样的生产工艺,不同的管理创下了两片天,一片是亏损得要破产的黑暗天,一片是盈利的充满前景的希望天。这就是紫金矿业在并购珲春金铜矿后创下的奇迹。

  自2001年出资100多万元,一次性买断全部国企职工的工龄后,紫金开始在用人制度上推行竞争、淘汰机制。新进人员一律以聘用方式使用;每年年终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不合格者降级使用乃至解聘;中层以下干部经常性选用竞聘方式选拔。紫金矿业集团不少子公司都借鉴了这种做法。

  ——安全和环保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自律重于他律,他律有助自律。

  紫金不是“过路客”,不想在矿业界“昙花一现”,紫金追求的是打造百年紫金,世界紫金。因此,从可持续角度出发,紫金有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的主观愿望及客观要求。然而紫金还是在安全、环保方面栽过一些跟斗,这促使紫金下定决心要把防治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紫金在安全环保方面并不满足于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而是自我加压、提到更高的要求,要建全国安全环保模范矿山,以旅游区的要求来建设矿山。与一般矿山企业不同,紫金非常欢迎主管部门的检查,希望借助专业的眼光查找存在的问题,得到专业的建议。以核心企业紫金山矿区为例,近三年的环保和水保工程总投入超过1亿元,实施了“紫金山金矿工业生态旅游矿山”项目,2004年元旦,该项目一期工程——“紫金山金矿工业旅游”正式开园,不久后,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首批“国家矿山公园”。紫金通过对紫金山金矿的开发,总结了一整套环保工作管理经验,在参与开发的其它矿山中进行推广,要求每个参与开发的矿山都建成“绿色矿山”。

地利—— 幸逢信任和支持企业的开明政府

  县级企业出身的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有今天的辉煌,与最早、最大的股东——上杭县政府的开明是分不开的,“放水养鱼”是一个很陈旧的词语,却被上杭县委、县政府演绎得如此鲜活。现在看来,似乎一切都顺其自然:在紫金效益良好、回报丰厚的情况下,国有股减持,让民营资本进入;一边是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金,一边是同意紫金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同意在香港上市,国有股比例再次降低……,毕竟,这些决策给紫金带来的发展,进而对上杭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每一个决策的作出,在当时当势,都面临过强烈的置疑,需要花大力气说服不同的声音,特别是迫于时间的压力,很多时候还不能完全统一意见就必须作出决策,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

  除此以外,县委、县政府在对待紫金的问题上,立足服务企业,为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做好周边征地、协调工作;协助企业搞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