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新闻
紫金新闻
Zijin news
专访孟宪来:紫金办学模式是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成功典范
2013/05/13 14944

 

本网讯   校企合作创建的“紫金办学模式”对国家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何意义?当前我国地矿人才紧缺是否因为没有探索出合适的路子,紫金学院的实践能否作为一个突破口?

带着这些问题,511日,记者对国土资源部原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记者:国内校企合作培养地矿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吗?

孟宪来:校企合作办学这是一个办学模式、而且是一个方向,尤其对于工科培养工程型人才是非常好的,从更高的层次讲,校企结合创建教学实践基地,对国家整个教学教育体系建设是有非常有意义的。

目前,全国都在探索,但是办学的形式和氛围不完全一样,有些是全方位合作办学、有些是就某一方面合作办学。紫金矿业和福州大学合作探索出来的“紫金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也是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范本。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国内搞校企合作也不少,但是与紫金和福州大学这样深度的合作比起来还是有距离的。

 

记者:不容回避的是,当前地矿人才还是紧缺,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是否是因为没有探索出合适的路子?

孟宪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对于鼓励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律、政策、体制和机制跟不上,甚至还有许多障碍。

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参与办学既需要拿钱,又需要出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而这些又是没有经济效益的,所以,像紫金矿业有这么深的自觉的企业恐怕不多。

而通过分析现有校企合作办学的案例可以发现,国内校企合作大部分是通过校友把基地建设起来。这就存在一个风险问题,如果校友退休了、工作岗位变动了,基地还能不能继续呢?所以,但是要真正坚持下去、推广开来、而且向更深度发展,还需要一系列法规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的保障和革新。

从学生层面看,地勘行业是个艰苦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其实现在我们培养的地质人才也不少,问题是培养出来的许多人不愿意到基层去,很多学生考研究生是为了离开野外实践的岗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然,这两年情况在逐渐好转,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说前景还是好的。

从学校层面看,我国教学改革曾一度有一个误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把培养研究型人才放在首位,都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荣、为使命,觉得培养工程师是低一位的,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越多,学校的层次就越高,从而忽视培养工程师型人才。

问题是国家需要培养那么多的研究型的人才吗?我认为,地矿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到第一线去,要到地质队去,要到矿山上去。

 

记者:紫金学院在这方面的表现应作何评价?这种模式对国家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孟宪来:这正是我接下来想说的。和许多学校把培养研究型人才放在首位不同,紫金学院恰恰就是明确地以培养地矿工程师人才为目标。

地质找矿突破需要一大批能到第一线、到地质队、到矿山企业的人才,紫金矿业的办学模式对当前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大大地缩短了大学生毕业之后到了生产岗位的适应过程,在当前国家提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背景下,这种办学模式能更快速地为国家战略的实施输送和储备工程师型地矿人才。

应该说的是,紫金的办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有推广的空间,但是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体制和机制更多地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企业自觉参与,才会使学校和企业有更深入的合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