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何以腾飞
《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 黄启华 沉睡了一千多年的福建上杭紫金山金铜矿,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在追求卓越理念的引领下,插上腾飞的翅膀,跃入全国黄金行业单位建设投资最少、发展速度最快、资源利用水平最高、采选规模和黄金产量最大、产品质量和效益最好的知名企业行列。2004年上半年,该企业生产黄金5.8吨,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截至2004年6月底,企业总资产从建矿时的351万元,猛增到28亿多元,累计上缴财政税收4亿多元。矿业公司总经理罗映南高兴地告诉记者: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之迅猛,关键在于人才兴企、技术创新,改革体制、激活机制,重视环保、保护生态,一句话就是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
人才兴企 技术创新
人才兴企 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矿山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效益难以预测。紫金山金矿建设初期,前景不被看好,公司发起的集资募股活动和者甚少。省内一家主管单位参与集资的人数不足三分之一。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上溯一千多年前,南宋的朝廷命官曾在此监督冶金,虽有百多两黄金产出和上贡,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地质部门四次进山勘探,发现紫金山主峰附近有金铜矿床,标高600米以上是金矿床,600米以下是铜矿床,人们形象的称之为“金帽铜体”。要开发这里的金铜矿必先开发金矿。然而土地爷献出的地质指标却是符合工业开采的黄金只有5吨多。专家认为该矿品位低、矿体数量多、储量小、采选难度大、效益不理想,开采价值不大,因而谁也不敢冒然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杭县政府任命曾在紫金山勘探长达10年之久的地质分队长、当时地矿部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陈景河同志主持开发紫金山的工作。陈景河深知这里的矿山地质情况,他认为这里的金矿床有无开发价值关键在于选矿工艺路线,引进堆浸选矿工艺,是投资省、见效快的好办法。当时有些资深专家担心,堆浸工艺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虽然比较适用于我国的西北部矿山的地理条件,但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形复杂的矿山尚无人应用过,能行吗?在人们疑虑之际,矿领导者们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于1992年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展开了堆浸提金中间试验并获得成功,处理矿石量2012吨,品位2.55克/吨,回收成品金3780克,总回收率达73.68%。为紫金山低品位金矿开发创造了先决条件。1993年,这里获准建设年处理矿石5万吨的金矿,紫金山金矿的开发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几年过去了,紫金山金矿开发者们创新的原矿破碎、筛分、洗矿、细粒重选、炭浆、粗粒级堆浸组合提金工艺,日臻完善,入选矿石边界品位一降再降,从1克/吨多降到0.7克/吨、0.5克/吨、0.3克/吨,有工业开发价值的黄金储量也从5.024吨上升到150吨和200多吨。 没有金刚钻咋干瓷器活?紫金矿业领导者们从建矿起就把人才兴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来抓,先后引进博士10名,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1名,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2001年,公司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几年来,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原国家经贸委科技进步特别奖、一等奖,20多个成果获省部级奖,企业拥有4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的还有5项,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7年12月17日,这里实施了千吨级炸药定向抛掷大爆破,掀开山顶30至50 米的废土石层,顺利实现了从洞采到露采的转变,节约了半年的废土石剥离时间和1000多万元的剥离费用,还创造了亚洲爆破史上规模最大的奇迹,技术攻关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极限品位的废矿,也能变废为宝。含金量0.3克/吨以下的废土矿被拉到拦渣坝后侧进行堆浸,既加厚了坝体,又回收了黄金900多公斤,相当于在废矿堆中建设了一个中型黄金矿山;湿法提铜工艺技术的开发成功,开创了中国细菌炼铜技术先河,为日后大规模开发紫金山铜矿奠定了技术基础;黄金冶炼厂萃取快速提纯黄金工艺,使日产黄金提高到100公斤以上,纯度达99.998%。 墙内开花,墙外飘香。贵州水银洞金矿加拿大丹斯通公司在此开发多年,因无法选冶这里的“卡林”型矿,而不得不放弃。2001年紫金山金矿控股该矿后,通过技术攻关,利用常压化学催化预氧化技术,选冶回收率提高到90.66%,产金500公斤,当年赢利2000多万元。新疆阿勒舍大铜矿属高硫多金属矿,矿物粒度微细,分离难度大,选矿药剂需购买别人的专利,价格昂贵也无法保证按时供货,因此,影响该矿迟迟未能开采。紫金矿业控股该矿后,从10多种常规药剂中筛选出2至3种浮选剂,效果甚佳。通过优化设计,仅用4亿多元完成了原计划需要投资8亿多元的建设项目,生产能力也提高了33%,投产后每年创利税预计可达1.5亿元以上。
改革体制 激活机制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杭县矿产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存在政企不分等通病。改革体制、激活机制靠的是政府开明和经营者精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企业改制奠定了基础。1997年“大揭盖”千吨级大爆破的成功,揭开了紫金矿大发展的序幕。矿山三期、四期技改后,矿石的年开采量从1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几年来,他们下了几招好棋: 体制改革,三步到位。第一步,吸纳企业职工入股,把国有企业改成职工投股的股份制企业,国有股减退到87%,增强了员工责任感,使命感;第二步,吸收民营成份,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共吸收民营资本4800万元,国有股减持到48%,从绝对控股改为相对控股;第三步,包装优质资产,在香港上市。2003年12月发行3.483亿股H股股票,募集资金12亿元,跻身创业板块还上了高新技术市场,国有股减持到32.04%。资本结构的三进三退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长期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劳动和人事制度改革。2000年,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劳动及人事制度改革议案,企业出资100多万元一次性买断290名全民所有制职工工龄,铁工资、铁交椅、铁饭碗砸破了。公司上至总经理,下至员工一律实行全员合同制、聘用制,形成了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定期考核,工资奖金与岗位责任、工作成果挂钩,奖勤罚懒、奖能罚庸,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内部劳动力和人才市场机制。 研发和激励机制。企业先后成立了矿冶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厦门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个科研机构,并实行了科技项目招标制与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制,科研免责制,科研成果重奖制,人才培训制等。几年来,公司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重奖了科技功臣、优秀科技工作者200多人次,奖金额达300多万元。 社会化协作,市场化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搞小而全、大而全,甚至连基建采矿全部外包。据测算,采矿剥离1000万立方米,仅设备投资就需要2亿元,还要配置500名技术工人。采用招标给专业施工队伍后,承包方人员带装备进入施工现场,既节省企业大笔投资,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
走近采场的半山腰,一排特大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红色标语牌映入眼帘,强烈告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紫金山金铜矿位于上杭县城上游的汀江河畔,山高壁陡,金矿贮存在海拔600米,方园5平方公里的山峦中,矿石总量达数亿吨,若干年内,不但要把如此巨大数量的矿石底朝天地掀开来,经过破碎堆浸、冶炼,特别是每年要用千吨剧毒的氢化钠溶液喷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和环境污染等,后果不堪设想。矿领导有一句行话:“黄金有价,环保无价。”建矿以来,他们一直实践这句诺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环保设施建设与工程项目建设“三同时”,不留尾巴。10多年来,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资金,搞环保建设和治理。在一至四期工程中先后建了8座拦渣坝,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在采场,对稳定边坡进行植被的恢复,仅2004年就植花木16.2万株,植草皮6.31万平方米,点播种籽15.73万平方米,形成了林、草、矿三位一体的复合绿色生态体系。在实现防治污染从末端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一大批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成功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紫金矿业科技环保的含金量。《含金固体废弃综合利用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火炬计划,并列入国家“二五”环保规划重点工程。该项目利用矿石可选性好的特点,采用先进的联合选矿工艺,使极低品位矿石得到充分回收利用,减少了剥离土的产生,达到科学合理处理固体废弃物。在冶炼提金上,自行研制无氰高温高压解吸——电解湿法冶炼工艺,做到清洁生产和无污染;与中国环科院合作的《紫金山金矿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研究》课题,已提交成果;承接国家科技部下达的《黄金生产废水废气零排放技术应用》推广项目,正在完善;与各科研部门合作的生态恢复研究试验也在全面进行之中。高科技的环保技术、健全的环保机构、严密的环保考核制度,以及废水零排放和循环利用,使汀江水的水质经上级环保部门的多次检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2004年,紫金矿业集团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开办了工业生态旅游区,使到此旅游的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千山含翠万壑新的紫金山,还可以看到美不胜收的金条、金块、金砖的生产全过程,真可谓大开眼界啊! 紫金矿业领导们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是企业的开发线,生态环保是企业的生命线,资源利用是企业的发展线。单一的矿山资源贮量再大也有枯竭的一天。未雨绸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