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20年来最大的成就,不是每年实现占黄金行业近1/3的利润,不是所控制的1.2万亿元资源储备,甚至不是一个县级企业迅猛崛起为中国黄金企业龙头的神话,而是历经“7·3”事件等磨难和洗礼,重整旗鼓成功登顶国际舞台所具有的“强者精神”
早春二月的正午,上杭城区碧波荡漾的汀江上,空气中混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气味。从紧靠大榕树码头掩映在花丛中的“临江楼”毛泽东故居向江中望去,河对岸书写着“ZiJin,和谐创造财富”的巨幅广告牌下,福建省汀江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基地的十几位皮划艇运动员已经在水中训练了数小时。
20年前,36岁的闽西地质大队紫金山金铜矿勘查项目负责人陈景河在基本完成勘查任务后,就在这座红色小城接手了上杭县矿产公司。这间资产不过200多万元、利润仅4.5万元、职工十几个人的小厂子,当时靠着收购经营一些零星的矿产品勉强维持;20年后的今天,这家县属企业已经在闽西红土地上崛起为资产678亿元、利润86亿元的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最多和矿产金产量最大、矿产铜第二的矿业龙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着1.2万亿元潜在价值的资源储备,其利润总额连续多年占全国黄金企业利润总额的近1/3……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却一再强调,自己现在带领2.3万多员工面对着与20年前相似的命运——创业。“(2013年)公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式开始新一轮创业。”如此严肃的话语源于三年前那一场突发事件的沉重打击。
2010年7月3日,持续强降雨后,紫金矿业旗下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池内酸性含铜污水渗入汀江。这就是一度在全国范围内成为舆论焦点的紫金矿业“7·3”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两个半月后接踵而至的是“9·21”事件,受“凡亚比”台风极端气候影响,广东信宜紫金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漫坝决口,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陈景河的追述中,三年来,对因两次事故处置和企业整改付出的超过10亿元的巨大投入,自己无怨无悔。比如,在离汀江两百多米处,紫金矿业花费6250万元建造了一座7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的、被整改验收专家认为全国矿区绝无仅有的垂直截渗重力坝;在紫金山铜矿湿法厂110个工作岗位中,设置了30个环保岗位;在事发处立了一块近两米高的“警示碑”,将“7月3日”定为整个集团的“环境安全日”,将7月定为“环保月”,每年此日此月纪念……
1月25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经过中国有色工业协会专家组两轮整改评审验收合格,上杭县政府批复同意因污染事故而关停两年多的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恢复生产。1月31日,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省两会龙岩团审议讨论中告诉陈景河,“紫金一定要走出去……支持你发展做大,不能因为出了事以后就一棒子打死,要挺直腰板,不要灰溜溜。”
紫金山“绿色防线”
1月31日,本刊记者来到了“7·3”事件的事发地——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在距离汀江260米的现场,最先看到的是坝高31米、坝长187米、坝顶宽5米的垂直防渗墙(即重力坝)。
按照设计,工程清基至地下197米,坝基深入中风化砂质板岩内1米,大坝坝顶标高227米,最大坝高31米,基坑土石方开挖量约27.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约7.05万立方米。同时,为了彻底隔绝地下水通过坝底基岩渗漏,在坝前基岩下方帷幕灌浆,再辅以2mmHDPE膜沿垂直方向设置到重力坝顶部,实现垂直防渗。
事实上,这只是紫金山同康沟谷的第三道防渗墙。整个防渗墙系统,除了有效控制废液流散,同时设置了收集导排检测系统,智能控制污水液面,使地下水位远低于汀江水位,确保了地下水及汀江不被污染。这座耗资6250万元的重力坝,以及四层高标准的水平防渗系统,同样给1月10日对整改方案建设工程进行考察评估的中国有色协会专家组留下深刻印象。目前,这套创新的立体防渗屏障系统已经成为行业内新技术标杆而被观摩推广。
在“7·3”事件中废液溢出的北边沟出口,本刊记者进入了自动取样24小时全程环境在线监测站。该站由第三方安徽力合公司维护,监控数据和图像实时上传省环保厅和县环保局。排沟出口外的江面上,同时设置了生物监测点——网箱养殖的鲤鱼,下游还放养着鸭子。看到出口处的水迹,监测站负责人说是山体自然地表水。
该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整个厂区地表水直接流入汀江的只有北边沟和南边沟两个出口,通过三个在线监测点和五个生物监测点,实现全程监控。而整个厂区工业用水则与山地自然水系完全隔离,工业用水通过废液池的收集全部实现循环利用。
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厂长张耀铭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看到的只是整改中很小的一部分。经过两年的努力,紫金山矿区按要求完成了61项整改内容,对安环基础设施和湿法工艺进行了重组优化,整改总投资8.3亿元,建成了日处理规模达4.5万吨,阴极铜产能达2万~3万吨的国内最大的铜湿法炼铜厂。
1月11日,中国有色协会专家组最后给出了评审结论:“工程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了严格的质量监控,符合相关规范和规定,整改工程建设质量合格,具备复产条件,可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恢复生产。”
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7·3”事件前,紫金矿业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创新的全套环保清洁生产工艺。早在2008年,紫金山矿区就已经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冶炼方面,通过自主创新的无氰高温高压解析电积冶炼工艺。同时,在冶炼和选矿上基本实现了废水废气的零排放。2008年成为我国第一家万吨级生物提铜冶炼厂,其生物提铜技术国际领先,减少耗电5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6%,减少耗水80%,成本降低60%,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且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审查,在即将颁布前夕,“7·3”事件发生了……
这一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紫金山矿区环保现状进行系统评价后的结论是,“通过对紫金山金矿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全面分析,并与国内同行业其他矿山相比,认为目前矿山已经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可以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开发,创建环保模范矿山。”
陈景河告诉本刊记者,“紫金成立20年,从来就没有在汀江里查到过氰根。”他说,“7·3”事件中,当媒体和舆论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溢进汀江的9100吨酸性含铜污水时,忽略了国家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发布的两组数据:
其一,事故发生后,汀江流域水质铜浓度检测到的最高数据为0.96mg/L,低于1.0mg/L的国家Ⅲ类水质要求,也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规定的2.0mg/L,以及美国饮用水标准的1.3mg/L和法、日、加拿大等国的1.0mg/L;其二,在8批次的鱼类样品检测中,铜含量横桥码头库湾草鱼最高为0.409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50mg/kg限量。
至于当时出现的大量死鱼现象,陈景河只讲了一个事实,“事件发生后,死鱼全部来自网箱养殖,基本没有发生野生鱼死亡现象。后来及时割破网箱后放出的鱼,都存活得很好。”本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7·3”事件前的6月份,福建西部地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加上高温和高密度养殖网箱缺氧,非常容易导致网箱死鱼现象。而且,早在2009年省政府就因网箱养殖过度造成污染发文要求包括汀江在内的江河取缔投饵类网箱养鱼。如果落实了,也不会出现网箱死鱼。
“2010年对企业的打击非常沉重。过去市场形象和口碑都非常好,但从另外角度思考,可能正是过去发展太顺利了,思想意识和发展认识上都存在差距,首先设防标准上就有差距。”不论怎样,他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集团必须承认的事实就是,紫金曾引以为荣的安全防线被一场始料未及的暴雨攻破了,天大的责任和压力也必须承担下来。
现在,他有一个观点,环境保护、慈善捐助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方面加不少分,但对矿业企业而言,“把废水、废气处理好,才是最大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无论是8.3亿元投资搞出的“不可复制”的整改方案,还是6250万元修筑的“绝无仅有”的重力坝,已经清晰地表达出了这位客家人心中重新崛起的倔强和狠劲。目前,紫金已经主动提高了矿山行业设防标准,确保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环境安全。
三年苦干
采访中,紫金矿业集团总裁罗映南为本刊记者展示了过去三年的业绩。
三年间,紫金矿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70亿元、利润252亿元和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前三年(2007~2009年)分别增长120%、80%和73%。2012年末资产总额较2009年增长128.6%,净资产增加55%;三年累计生产矿产金89.9吨、矿产铜28万吨和矿产锌1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44%和99%;三年累计上交各种税费143.5亿元、分红50.89亿元,同比前三年分别增长136%和140.2%。
其中2012年,紫金矿业营业收入484.73亿元,同比增长21.9%;年末总资产677.72亿元,同比增长29.5%。尽管其利润增长同比下降7.7%,为紫金矿业成立20年来首次负增长,但其85.64亿元的利润总额是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中国黄金集团44.5亿元总利润的几乎2倍,而且首次实现有色金属行业利润总额第一,显示了这家企业强大的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因此成为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第241位;《福布斯》2012年度全球2000强第1198位,并在入围的51家全球矿业公司中排名第31位。
对于矿业公司而言,资源储备的不断增加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紫金矿业三年累计投入地勘费用9.76亿元,查明大中型矿床8个。同时累计投资122.67亿元,成功收购并建设吉尔吉斯左岸金矿、澳大利亚诺顿金田、甘肃礼县李坝和金山金矿、西藏谢通门铜金矿、陕西安康柳树坪金矿和小河金矿、广西龙胜金矿等公司股份。
截至2012年末,紫金矿业控制的黄金储量达到了1192.22吨,铜1179.39万吨,铅锌762.12万吨,铁矿石2.08亿吨,煤4.89亿吨,加上其他基本金属储备,资源潜在价值超过1.2万亿元,是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源最多的企业之一。
因为“7·3”事件的隐痛,三年来,陈景河和紫金矿业高管更加关注企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
本刊记者发现,身处高耗能典型代表的矿业行业,这家中国500强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能耗却很低:2012年,紫金矿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417吨标准煤/万元,为全国2011年工业增加值能耗1.843吨标准煤/万元的7.7%、为福建省2011年1.070吨标准煤/万元的13%。而且,2011年甚至仅为全国GDP能耗的6.5%,2009年和2010年也仅为15%左右。
不过,最直观的还是紫金山金铜矿的生态环境重建。在紫金山现场,据管理人员介绍,在建设截水排洪设施基础上,“先铺草固坡绿化保持水土,来年再造林绿化。造林以马尾松为主,混交秋枫、香樟、桉树等阔叶乔木和油茶、紫薇、双荚槐等灌木,以多样性的植被群落配置,既经济又能改良土壤,还具有观赏价值,逐步繁衍成自然森林生态。”他们靠实践,已筛选出适合矿区生长的草本、地被、灌木、藤本、棕榈、竹类、乔木等共计100多种。
目前,矿区周围不但常有野猪出没,飞狐和白鹭这样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成群结队出现。
本刊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紫金山矿山共投入植被恢复资金7965.06万元,实施绿化作业面积10767.73亩,成活率均在80%以上。而且,为保证稳定的矿山复垦资金来源,紫金矿业设立了闭矿生态恢复准备金,2003年开始至今共提取6832.1万元,为生态恢复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证。
在罗映南看来,未来紫金的绿色发展远比眼前更加宏大,“(全集团)在建或新建矿山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标准进行项目前期规划和建设。对于已经正常生产运营的矿山,力争1~3年完成第一批示范试点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到2020年全集团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为王”
2月22日,在紫金矿业2013年度工作大会上,陈景河特意指出,自从1993年正式进入紫金山金铜矿开发以来,紫金至今已经历了整整20年的发展和成长,“公司实际矿产金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综合指标和竞争力位于国内金属矿业行业的前列,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金属矿业行业最好的企业之一。”他用一组数据为此作了注解:
20年间,紫金矿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84亿元、利润总额447亿元、净利润28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7%、83%、82%;累计生产矿产黄金255吨、矿产铜54万吨、矿产锌24万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74%、59%;累计上交各种税费7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8%;累计分红近100亿元,为国家和股东创造了很大价值。
采访中,陈景河说,紫金矿业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0年间,由一家县属小企业成长为中国金属矿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依靠的就是科技创新,“在当时国内许多企业各方面实力都强于我们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我们的创新精神,我们最终成功地在国内矿业行业脱颖而出。”这其中,紫金山金铜矿从最初被有关方面弃之的“鸡肋”,在陈景河和他的创业团队的手中变成“中国黄金第一大矿”,完美地解读了紫金的成长密码。
近现代史上,福建几乎没有产金的历史。从1982年开始,陈景河等地质队员第四次进入紫金山,用了十年艰辛勘探,探明了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然而,符合开采标准的黄金只有5.45吨,而且变化很大,低品位铜矿有120万吨。
根据紫金山金矿存在大量低品位矿石的实际情况,陈景河经过反复研究紫金山金矿石特点,他带领研究团队另辟蹊径,破天荒地在高温多雨、地势不开阔的南方引进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堆浸提金法,不但节约大量投资,降低了成本,而且使紫金山大量原本不符合开采标准的低品位矿石有了开采价值,扩大了可利用矿石总量,为大规模开采奠定了基础。
受此鼓舞,通过不断补充勘察,紫金山金矿新发现的矿体规模大幅度超过了原控制的矿体,有开采价值的黄金从5.45吨上升到了300多吨,成为世界级的超大型金矿。2008年,紫金山金矿凭借“黄金可利用资源量最大、黄金产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入选品位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等多个全国之最,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中国第一大金矿”称号。
截至目前,紫金矿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392人,占全部员工的近1/4;先后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拥有100多项专有技术,申请国内专利94件,授权专利46项。
借助其强大的科研力量,紫金山目前金矿石的最低入选品位已经从0.3克/吨突破到了惊人的0.15克/吨。这意味着,若按原来黄金工业品位的标准,紫金山生产出来的黄金基本上是在废石中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