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发展绿色矿业 重塑地质环境——关于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
2014/07/04 31765

     “开矿是‘排雷工程’,如开发紫金山,就是对污染源进行根源上的清理,不仅把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利用起来,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4年全国探矿者年会(第八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上,面对国内矿业勘查开发领域的精英们,具有超常思维和独特眼光的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再次用惊人之语“回击”了“开矿就是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传统观点。

  矿业勘查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任何形式的采矿活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二者究竟能否走出此消彼长的窘境,实现相得益彰呢?陈景河的此番讲话,留给矿业界的不仅仅是思索,还有启迪。

  多年“蒙羞”今朝洗

  事实上,早在2013年底,记者一行前去紫金矿业集团进行调研采访时,陈景河董事长就谈到了紫金矿业这几年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彼时,说到动情之处,陈景河灵感闪现,突然有感而发地说:“我们紫金山铜矿开发是‘排雷工程’,通过开采铜矿石,把影响地质环境的铜金属超标问题解决了。”

  虽然那时陈景河对此考虑得并不是很成熟、很严谨,但他提出的新观点,以及所列举的大量数据及事实,还是让长期纠结于开矿与地质环境二者因果关系的记者眼前一亮,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惊喜。

  但是,在“开矿就是破坏和污染环境”论调甚嚣尘上,并长时间成为一种主流声音的情况下,这种声音显得微乎其微。更何况,在我国的确仍有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的采矿活动有破坏和污染环境之嫌。

  其实,矿业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一话题,早就有所争论,但几乎呈“一边倒”的态势,而敢于仗义执言、公开表示矿业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不大的论调少之有少,至于矿业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有益的声音更是鲜有耳闻。这也难怪,在“有水快流”、大矿小矿遍地开花的特殊年代里,在矿产品极度匮乏、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下,一些矿山企业尤其是小矿山企业和非法采矿企业利欲熏心,万事当前,利益为先,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乱采滥挖、采肥弃瘦等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层出不穷。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并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业开发活动放在同等位置,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以,即便有一些在矿山地质环境方面搞得比较好的矿山企业,也会受“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的惯性思维影响,而被淹没在了“破坏”和“污染”的汪洋大海里了。

  事实上,前些年,一些矿业开发领域的有识之士就试图打破这种“先入为主”的传统思维,还矿业开发活动以真实面目,但并没有引起舆论和社会的关注。在一次全国性的矿业开发秩序整治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司的一位官员曾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一提矿业开发活动,给人的感觉就是破坏地质环境。实际上,许多矿业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不大,顶多是影响了地质环境。”可在全社会都在质疑矿业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语境下,这种公开“唱反调”的声音自然是“寡不敌众”,饱受诟病,自然没有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站出来为矿山企业说句公道话。

  经过了近半年的认真思索、探讨和研究,陈景河又“卷土重来”,旧话重提。当他在2014年全国探矿者年会这个国内矿业领域高规格的大会上再次提出这样的观点时,显然是备足了功课,说话更是有理有据,令业内人士叹服。他在发言时指出,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尤其是找到有特别价值的矿山后,要加强环境地质工作。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开矿就是破坏和污染环境”,但是行家都知道,物探、化探显示金属异常,是找矿的基础,这些异常其实就是环境地质的重要内容。开矿是“排雷工程”,以紫金山为例,15亿吨的铜矿石埋在山里,其土壤、水本身就存在大量的铜异常,但这些异常并不是矿山开发导致的。实际上,开发紫金山,是对污染源进行根源上的清理,把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利用起来。

  陈景河的此番发言,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事实清楚,令在场的业内专家们耳目一新,不仅有力地回应了“开矿必然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传统思维,让“蒙羞”多年的矿业开发活动终于有了洗清不白之冤的机会,而且还破解了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以相得益彰的难题,为我国矿业开发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范例。

  “绿色”开启生态门

  高岸为谷,时过境迁。实际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矿山企业的环保意识开始明显增强,许多矿山企业已自发或不由自主地向着绿色发展的目标迈进,涌现了同煤集团塔山煤矿、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等一大批在地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示范企业。

  而2007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召开,无疑是中国矿业绿色发展的里程碑。本届大会以“落实科学发展、推进绿色矿业”为主题,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矿业”这一全新的理念,使我国矿山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步入了快车道。随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明显提速,一大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应运而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以来,矿山企业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矿山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目前,国土资源部已评审通过了4批共600多家矿山企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尽量控制和减少矿业开发活动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或影响,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应有之义。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逐步深入,绿色开采、绿色发展已成为矿业行业的共识。许多矿山企业尤其是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矿山企业,把绿色发展作为立企之本,万事欲行,环保当先,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煤炭地下开采对地质环境最大的破坏莫过于地表塌陷。而在东部地区,以山东新汶集团、开滦集团等为代表的一些煤炭企业为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减少矸石占地和地面塌陷,探索出了“以矸换煤”的绿色开采新模式,实现了“矸石不升井、矸石山搬下井”,在全国推广后,不仅预计盘活“三下”压覆煤炭资源百亿吨以上,更重要的是有效减少了地下采煤活动对地面的破坏,保护了当地的耕地和生态环境。

  在这方面,颇为典型的是冀中能源邢东煤矿。该矿靠近市区,临近村庄,出于对自然环境和村民利益等方面的考虑,该企业在矿区建立了一座可储1.2万吨原煤的大型封闭式煤仓,所有的煤炭升井后经封闭的原煤运输线直接入仓和装车,实现了“煤不落地”,消除了煤炭在存放环节中产生的粉尘污染。邢东煤矿还组织专家团自主创新了井下巷道矸石充填技术及装备,使矸石不升井,直接抛运到巷道进行充填,全面“消化”在地下;建成了国内首个井下“洗煤厂”,率先实现了煤炭生产井下预排矸石;确立了“生态绿化美化走向空中立体化”的工作思路,在矿区借助灯杆、围墙等现有资源安装了138组“空中花篮”,延伸了绿化美化的整体范围,使矿区形成了“下有草、中有树、高有花”的立体景观,更加提升了邢东矿“绿色矿山”的窗口形象。现在,邢东煤矿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采煤不见煤、排矸不提矸、用水不排水、矿区无噪音、矿内有花园”的绿色生态矿山建设之路。

  “做好绿化美化是矿山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努力打造环境和自然的和谐,是企业的责任。”邢东煤矿负责人表示,在绿色生态矿山建设过程中,该矿始终将企业发展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承担起尊重自然生态和保持青山绿水的社会责任,加快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绿色发展之路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开采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一些金属矿山还优化开采方式,尽可能地控制露天开采,多采用井下开采。“露天采矿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很大,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治理和修复的难度很大。”辽宁省本溪市矿业协会会长李桂才介绍说,目前本溪市已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大力鼓励和提倡铁矿少露天开采,多采用井下开采。紫金矿业的紫金山铜矿也正在实施井下开采,通过采取立井、平硐相结合的采矿方式,不对山体“开膛破肚”就可顺利地把里面的矿石开采出来。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选矿是矿业开发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依靠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把矿石中有益的元素“吃干榨净”,减少“三废”排放,已成为矿山企业减少地质环境破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抓手。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副司长许大纯表示,社会要永续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对矿产资源开发来说,重中之重的任务是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主要包括高效采选、高效利用矿产资源。扎实做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不仅是认真贯彻落实“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总体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对矿山开采工程中所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及时的治理和修复,也成为了广大矿山企业的共识和行动。西钢集团灯塔矿业有限公司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对包括采场工业场地、采矿办公生活区、选矿厂工业场地、尾矿库和废石场以及选矿办公生活区投入巨资进行绿化。黑龙江庆安帝圣矿业有限公司按照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要求,从建立环保管理网络、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环保意识、增加环保投入、开展节水活动、完善环保应急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故能力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同时,黑龙江庆安帝圣矿业有限公司加快对不能利用的老矿井场地进行清理、关闭、整治,并对矿区进行绿化建设,2012年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的85%

  采矿生态可兼得

  与紫金矿业“排雷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一些地质环境差、生态脆弱的地方,科学合理的矿业开发活动非但没有破坏和污染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改善和修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神华集团上湾煤矿、黑岱沟煤矿统筹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边开采边治理,构建稳定的矿区生态环境,矿区及周边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1%提高到60%以上,复垦后的矿区人工生态系统质量明显优于原来的自然农业生态系统。抚顺东露天矿在回填采空区进行土地复垦和矿区绿化,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可绿化面积的91%,形成了“点上成景、线上成林、面上成荫、环上成带”的“煤海绿洲”。

  事实上,通过矿业开发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地方还依托矿业开发活动建起了“工业旅游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安徽金安矿业草楼铁矿以“生态、环保、健康、希望、向上”的概念及“珍惜资源、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和“生态之路、共赢之道”的企业哲学,加强生态保护,顺利通过了国家AAA工业旅游示范点验收,使金安矿业成为霍邱地区惟一一家指定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单位,也是安徽省首家工业旅游企业。目前,该矿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达到可绿化面积的80%以上。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南山矿业公司高村铁矿加强生产区域环境保护和可绿化区域环境保护。根据本矿废弃土地含硫高、沙石多、水源缺的现状,近年来高村铁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共建复垦点23处,总面积达1306.2亩。高村铁矿不仅着力于搞好复垦生态建设,还积极推进复垦工程建设,修建了暖房两座360平方米,凉棚两座400平方米,“恒温大棚”一座430平方米,目前已培育各类树苗近5万余株,苗木自给率达80%。目前,在高村铁矿,矿山可绿化面积为139公顷,已绿化112.6公顷,绿化率达81%2001年,高村铁矿成功举办了“全国冶金矿山土地绿化复垦工作研讨会”,取得了全国矿山系统惟一的生态示范区称号。同年,日本生态学会主席宫协昭先生对高村铁矿绿化与复垦相结合、复垦带动绿化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高村铁矿矿山生态示范区建设成功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并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据了解,国内多数矿山公园建设都是在矿山闭坑之后进行的,而紫金矿业却是在紫金山金矿步入稳产盛产期、紫金山铜矿尚未实现大规模开发之时就启动了这一项目。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开发中治理、在开发中保护、在开发中建设,通过工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后代留下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的宝贵遗产,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目前,公园已高标准完成了紫金山矿山公园标志碑主碑和副碑、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矿山公园标识系统、导游手册、矿山公园网站、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配套设施项目等建设。而为进一步加大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力度、完善旅游项目,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二期将开发建设湖洋坑复垦休闲旅游区、金山湖休闲度假中心、紫金山植物生态园区及我国首个矿山高尔夫球场。

  “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于20111126日正式揭碑开园,是我国首批确立的28家矿山公园之一,填补了福建省矿山旅游的空白。”陈景河表示,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保护、抢救和利用现存的重要矿业遗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矿山转型,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对正在从事矿业开发活动的矿山企业来说,一味地强调“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倒给人以“先破坏后治理”之口舌。如果从矿山设计规划开始,在采矿活动中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突出改善和重塑生态环境之功能,反而更能反映出矿山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真实做法,彰显出矿山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

  2013年初,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傅鸣珂到陕西黄陵煤矿就绿色矿山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他在实地参观调研了黄陵煤矿的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先进做法后,十分感慨地说:“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科学合理的矿业开发活动,不仅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而有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他还特别建议说,现在看来,矿业开发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然后再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修复的说法并不够确切,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矿业开发活动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文章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