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自2014年7月3日《中国矿业报》)
编者按:全国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原地矿部部长朱训根据自身长期的工作实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阶梯式发展的理论观点。这种阶梯式发展形式在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运动中都具有广泛性,它对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矿业报》日前以较大篇幅连续刊载了“紫金矿业集团改革与发展观察透视”系列报道,从企业管理、人才战略、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对紫金矿业集团近二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作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解读。我们从紫金矿业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其发展之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步步推进与深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发展特征。本文系统梳理了紫金矿业的阶梯发展模式,总结了其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与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中国矿业企业理解阶梯式发展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生产实践,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阶梯式发展是指客观事物随时间由一个台阶跃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发展,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类主观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
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过程是由相互衔接而又具有不同质的阶段组成。发展是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由内部量变质变而从一个台阶跃向另一个台阶来实现的。并且,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过程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发展,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是有阶梯性的,是从一个台阶前进到另一个更高的台阶,各个台阶间的界限是分明的。
阶梯式发展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广为常见的一种发展方式。从人们上下爬楼梯到阶梯式成矿到一个一个“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到阶梯式电价、阶梯式水价、阶梯式气价,处处都能找得到阶梯式发展的例证。中国经济建设和中国经济体制近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也以明显的阶梯式发展为特征。
细数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中国矿业企业,紫金矿业集团无疑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范例。紫金矿业诞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踩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步点,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中国矿业企业超常规发展的行业传奇,而其发展呈现为一个明显的连续不断的递进过程,从最初的国有小型矿业公司到职工参股和股份制改造,再到现在的具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跨国矿业集团,量和质都有巨大的飞跃。
在这一过程中,紫金矿业经历了萌芽起步、原地发展、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四个时间跨度不等且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的跃进,并且在每个阶段中都包含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在每个阶段内部,公司的经营者又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充分理解,不断总结并否定之前的经验,寻找到最适合当下的发展道路,通过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从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阶段性的发展,紫金矿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四个发展阶段特色分明
萌芽起步阶段(1986年~1993年)
紫金矿业集团发祥地是紫金山铜金矿。该矿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在前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根据地质工作成果资料,1986年7月15日,在上杭县矿山经营管理站的基础上,该矿成立“上杭县矿产公司”。经过几年的工作,到1990年,紫金山铜金矿被证实为一个大型矿。当时,这一发现引起了地矿部的强烈反响。这说明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福建新发现了大矿,那么在我国东部其他地区也有可能找到大矿。于是,在东部老矿区开展就矿找矿工作、挖掘资源潜力成为当时找矿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1992年,福建省黄金公司批准上杭县矿产公司组建紫金山金矿中间试验站。1992年,试验站被福建省委确定“以地方为主进行开发”。同年12月30日,陈景河从闽西地质大队调任上杭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上杭县矿产公司经理。紫金矿业集团正是由这个“上杭县矿产公司”发展而来的。
20世纪80年代的“上杭县矿产公司”是一家由地方政府提供初始资本金的国有企业。当时,由于技术手段有限,紫金山金矿的勘探开发并不被人看好。因此,其开发权被下放到了上杭县。而且,黄金行业在当时属于受国家严格控制的行业,国有化程度高,因此“上杭县矿产公司”一直并未真正走进市场,仍然是计划经济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到1992年,紫金山金矿产出第一批黄金8.05千克。尽管当时“上杭县矿产公司”的规模很小,但它毕竟犹如一粒珍贵的种子,经过精心和卓有成效的培育、发芽、成长,才有紫金矿业集团的今天。所以,把“上杭县矿产公司”这一段历史看做是紫金矿业集团的萌芽起步阶段是顺理成章的。
原地发展阶段(1993年~2000年)
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积极推进体制创新,通过职工参股和引入民营资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华丽转身。
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矿业企业普遍存在资源枯竭、包袱沉重、发展乏力的状况。陈景河作为紫金矿业最主要的创始人,在他1993年担任“上杭县矿产公司”经理时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体制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改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必须突破传统的办矿模式,必须进行体制创新。自此,公司开始了1993年~2000年间第一轮创业的原地发展时期。1993年,公司拥有资产914万元,生产黄金33.15千克,销售收入592万元,收获净利润55.4万元。
在此背景下,陈景河果断对企业进行改制。1994年10月,“上杭县矿产公司”这家县属小企业正式易名为“福建省闽西紫金矿业集团公司”,变为拥有11家全资或者控股公司的国有企业集团。紫金矿业的市场化之路由此开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快国企改革,可以采用股份制等方法,采用新的分配机制;资金、土地、厂房、设备、工具等有形资产以及经营机制和经营者的智慧、学识、才能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之后,在全国掀开了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的序幕。“抓大放小”、“国退民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奔涌。
国企改革的浪潮也冲击着上杭县城。1994年10月15日,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改制成有限公司,拿出14%的国有股由紫金矿业职工和紫金山矿区周边乡村认购参股,紫金矿业的企业转制由此启动。与之同时,紫金矿业通过多方面努力,最终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矿权问题。在顺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紫金矿业也顺利完成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置换:持有企业集体股份的员工成为了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发展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企业的体制活了,职工的积极性也高了,敢于打破“铁饭碗”把企业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来经营。
在此阶段,上杭县政府领导人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国有股份的减持就是对此的最好印证。虽然数额不大,但其体现了一种超前的思维和开明的决策,这对激活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根据上杭县当时确定的紫金矿业股份公司改制思路与股权设置原则,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整体改组,完成股份制改造,由现有股东将资产评估后各自在公司中所拥有的权益出资,吸收其他若干家发起人以现金出资,共同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股权设置上,继续减少国有股比例至48%左右,即国有股占相对控股地位,同时增加民资和职工股份的比例。入资紫金矿业的民营企业就是福建的新华都集团。华都公司价值亿元的重型履带装备在当时的“矿业寒冬”里助推着紫金矿业的飞速发展。
紫金矿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阶段。2000年9月,原闽西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正式改制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丽转身”后的紫金矿业完成了现代化企业模式和体系的建设。到2000年,公司职工由1995年的324人增加到834人,资产由914万元增加到43954万元,生产黄金由33.15千克增加到4419千克,销售收入由592万元增加到29801万元,收获净利润由55.4万元增加到4795万元。紫金矿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迈上第一个台阶。由此也拉开了其第三阶段发展的序幕。
面向全国阶段(2001年~2005年)
第三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壮大福建市场的同时,走出福建、面向全国,在香港H股成功上市。
在上一阶段改制完成后,紫金矿业开始真正有了自己的经营机制,并且这种机制的优势逐渐得到了显现。大量资金的注入,不仅盘活了紫金矿业的经济状况,让企业可以把资源勘探、开发与并购的步伐迈向全国,也最终促成了紫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为其下一步运作上市打好了基础。
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将生产与资本对接,从而实现上市作为阶段性目标。2003年12月23日,紫金矿业在香港H股上市。成功上市后,紫金矿业开始走向全国,并继续将高速发展的态势向外拓展。紫金矿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在福建、新疆、青海、内蒙古、贵州、吉林、西藏、安徽、四川等省、自治区投资建设了40多家下属公司。2004年6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紫金矿业在完成股份制改造后,于2003年底成功运作其在资本市场的第一次“华丽亮相”——在香港上市,实现与国际资本的对接。紫金矿业也因此成为中国黄金行业及福建省首家上市的H股企业。紫金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资本市场。自此,紫金开启了其第四阶段的发展之路,逐步从一家从事简单生产经营的矿业公司转型为一家以资本经营战略为最重要的外部经营战略的上市公司。到2004年,公司拥有职工1301人,资产329285万元,生产黄金13050千克,销售收入151865万元,利润63523万元,净利润41530万元。紫金矿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又迈上一个大台阶。
走向世界阶段(2005年~2014年)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在壮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建设一流的国际矿业企业为目标。
在这一阶段内,紫金矿业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铿锵步伐,及时搭上了世界黄金大牛市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巨舰。2005年,紫金矿业以参股加拿大顶峰矿业公司为标志,成为顶峰矿业公司第一大股东,实现海外投资零的突破,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与澳大利亚、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国家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国家良好的管理、经营和持续赢利能力,让紫金矿业在资本市场备受投资者青睐。为加快国际化步伐,基于香港上市的成功实践,紫金董事会在2007年做出了回归A股的决策。次年,紫金矿业成功在上海A股上市。
紫金矿业的资本运营有别于单纯的上市融资、兼并或收购,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资本融通、资本管理和资本经营三个层次的内容,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共同构成企业的经营活动,共同围绕和服务于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
在2011年和2012年,紫金矿业分别实现净利润57.95亿元和51.97亿元,在全国黄金和有色金属行业中名列前茅。即使到了全球矿业行情急速降温的2013年,紫金矿业仍然以拥有2.3万余名职工、668亿元资产、生产黄金108540千克(其中矿产金31693千克)、铜产量332792吨(其中矿山产铜125060吨),获净利润29亿余元的骄人成绩在全球上市黄金企业中排名第八。紫金矿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紫金矿业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从2014年开始,紫金矿业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创业,目标是争取到2030年把紫金矿业建设成为高技术效益型特大国际矿业集团。自此,紫金矿业进入“全球大发展”阶段。
三大台阶对应体制三次嬗变
从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到走上全球大发展道路,紫金矿业一直在探寻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纵观紫金矿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备其显著的特点,而且每个阶段都包含了基于不同客观实际的实践和认识。正是因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紫金矿业在每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当下最合适的发展方向,并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认识的提高,不断修正其发展道路和目标,不断否定过去的经验,从而才有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前进和上升。
紫金矿业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迈上了三个大台阶,这三大台阶对应的是企业体制的三次嬗变。
体制改革体现认识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几十年里,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虽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死,企业缺乏活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开始逐渐转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比重在一些领域逐步发展到接近或超过了计划调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将经济体制问题与社会制度属性问题明确分开。这也为“上杭县矿产公司”这一“老旧小”国企进行体制改革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
紫金矿业在这一阶段根据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导向,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企业的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1993年到1998年,紫金矿业一直在摸索着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此阶段的实践,1998年到2000年,完成有限公司改制后,紫金矿业无疑已经找到了真正适合自身同时也符合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方向,并由此迈上了关键的初始台阶。
政企分离保障制度建立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在这个时期内得到空前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营资本的注入对紫金矿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营资本的参股,让国有股份在紫金矿业中的份额不断降低,但又仍然保留了国有股相对控股的地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整体改组,紫金矿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政府和股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董事会也能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决策。同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这使紫金矿业向现代化企业管理,从而也向现代化企业方向迈进了一步。这种崭新的体制与机制是有鲜明特点的,它既不是完全的国有企业,克服了国有企业的诸多缺陷,比一般国有企业更具活力,又不是完全的民营企业,比民营企业的运作更为规范。
资本市场助力企业腾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里,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的经营,已经成为让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生几何级数裂变的巨大反应堆。
在上市之前,紫金矿业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初具规模。虽然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紫金矿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的初步积累,但其净资产和资本金的规模相对都比较小。通过两地上市,紫金的企业资本在一夜之间翻了几番,企业的规模随之快速扩增,运营项目的数量、规模亦呈现了快速的增长,其发展的步伐与之前相比从质和量上都有一个较大的飞跃。这也为公司进军国际矿业市场、成为国际性的一流矿业公司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一家极具代表性的上市矿业公司,紫金矿业在上市后近十年的发展中不仅按照现代股份制企业的要求完善了其组织架构,实现了企业经济实力与品牌优势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兼顾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紫金矿业的经营者善于将企业的发展置于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之中,因而它也会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实践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
紫金矿业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台阶式跃进,逐步建立起一家现代化的矿业企业。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企业的诸多要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得新的进步,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第一,企业的体制机制上了新的台阶。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到市场经济中的上市公司。紫金矿业不仅找到了真正适合自身发展和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在盘活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同时,也使其可以真正融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企业的管理方式上了新的台阶。二十年来,紫金的管理层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不断确立目标、修正目标,迅速使企业完成由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式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他们不断摸索“最合适”的过程,恰恰就是一种“持经达变”。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这种“持经达变”逐渐沉淀积累成为以“人+制度+创新”为核心思想的紫金管理模式。人是管理之本,制度是管理之法,创新是管理之魂,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一个互动的、协调的动态平衡过程。
第三,企业的经营成果上了新的台阶。在紫金矿业成立之初,企业的资金、技术、装备、人才等诸多因素都绝对匮乏。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紫金已经成长为总资产由1993年的91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668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同时,生产模式不断创新,产品种类呈现多元化。其中,矿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较大的飞跃,黄金生产由1993年的33.15千克增加到2013年的108540千克,企业净利润也从1993年的55.4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7.95亿元,多个矿种的资源保有量处于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企业领先水平,企业的效益不断提升,同样处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
第四,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上了新的台阶。在紫金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系统的市场化思维和全球化思维,并以一种超前的眼光做决策,带领着企业在迈向国际知名矿业公司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五大经验印证阶梯式发展论